科學家研究出的新成果“毒物”變“良藥”
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云課題組從兩棲動物大蹼鈴蟾皮膚分泌物中發現了具有激發組織無ba痕修復功能的新型蛋白質復合物,為解析ba痕形成的分子病理機制提供了新線索與思路?!睹绹鴮嶒炆飳W學會聯合會會刊》日前刊登了這一成果。
“自實驗室成立起,我們便關注動物多肽類毒素的選取,用作疾病機理解析和藥物研發。”張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經過大量篩選,團隊將目標鎖定在了劇毒兩棲動物大蹼鈴蟾。其毒性可高出中華大蟾蜍20倍以上。
毒性越強,代表著生物活性越高。2008年,該團隊發現,在大蹼鈴蟾的皮膚、消化道系統以及免疫系統等的多種細胞中,大量存在新型孔道形成蛋白和三葉因子復合物betagamma-CAT(以下簡稱βγ-CAT)。該復合物可激發免疫反應以抵御病原體感染。2014年和2017年,相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和美國傳染病學會會刊《傳染病雜志》上。
取得上述成果后,張云團隊繼續圍繞βγ-CAT開展研究。只不過這一次,他們將目光投到了組織創傷修復上。
無ba痕組織修復
沒有毛發或鱗甲的保護,鈴蟾裸露的皮膚長期暴露在自然環境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創傷。然而,在惡劣的環境下,鈴蟾渾身居然毫無ba痕。這一現象引起了張云的注意。
張云推測,鈴蟾表皮很可能存在促進創傷愈合的物質。基于前期對βγ-CAT表達分布、功能和作用機制的研究,他分析,此復合物也許在組織修復上發揮重要作用。
為證實這一猜想,張云團隊選了組織創傷動物模型進行實驗。首先,研究人員在實驗小鼠身上鑿出造成傷口的洞眼,隨即在組小鼠的受傷皮膚上涂抹βγ-CAT復合物,第二組涂抹目前臨床上廣泛使用的表皮生長因子EGF,第三組則不予治療。
科學家發現,不接受治療的小鼠皮膚修復速度緩慢,且形成ba痕形態的組織,同時伴隨著嚴重的水腫。涂抹表皮生長因子EGF的小鼠創口愈合后同樣出現了皮膚表層細胞增厚的現象。而使用βγ-CAT復合物的小鼠,創口愈合后更接近正常的皮膚組織,可實現無ba痕修復。
細胞作用新機制
傳統的生長因子(如EGF、FGF等)多通過與細胞膜受體結合進而激活細胞信號通路,增加細胞外基質的合成,從而修復不同外因或者內因造成的皮膚損傷。
科學家研究出的新成果“毒物”變“良藥”